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史元昊

读《追风筝的人》有感 “为你,千千万万遍。”——题记 黑色笼罩了一切房屋,月色朦胧,树影婆娑,风儿轻轻,吹拂着群星那晶亮的脸庞。静谧的夜晚,仰头看着天空的弯月,心情豁然开郎。放下读了许久的书,思绪不知飘到了何方。 故事发生在常年一直爆发战争的阿富汗。在这个阶级社会里,人一出生便是不平等的,阿米尔家的仆人哈桑就是一个深受宗教歧视的人,尽管阿米尔的爸爸待哈桑一家如亲人,但依然改变不了外界对于哈桑是仆人的看法。就比如阿米尔开口的第一声是“爸爸”,而哈桑开口的第一声却是阿米尔。 而阿米尔却因为得不到爸爸的宠爱一直对哈桑心怀嫉妒,在一次斗风筝比赛中,阿米尔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。他亲眼目睹坏人强暴哈桑的全过程,但是阿米尔没有拯救他,辜负了哈桑对阿米尔的一片真心。自此之后,阿米尔内心煎熬。很多年以来,阿米尔一直放不下内心的罪恶。多年后阿米尔决定重返故土,只为赎罪。好在他在这个过程中,慢慢了解父辈的恩怨纠纷,完成了人性的救赎。在这部小说中,人性是残忍的,也是美丽的,它勾勒出了人性的本质和救赎。 风筝,其实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字眼“天上所有的风筝,从清晨开始逐个单打独斗,用刀刃般的玻璃线互相切割,最后独自飘扬在天空的那只风筝,和那个双手流血的孩子,就是当天的英雄”放风筝竟然可以如此野性。黄土地,碧云天,白衣少年。文章的字字句句,血淋淋的直击着,人性的懦弱,自私,不堪与逃避。也许这些字眼让每个人都感到厌恶,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样是丑陋的,但这些是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,当我们在面对失败与惩罚时,我们会懦弱,为了保全自己,甚至不惜放弃他人的利益;面对威逼利诱,我们会显得自私丑陋,想尽一切办法来成全自己;但需承担后果时,我们却选择逃避,是因为我们不敢面对那最真实自己,这就是真正的人性。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是邪恶的,就像在西方文化中,赎罪是信仰,我们可以以赤子之心挽回所被伤害的人,我们可以选择放下最后的骄傲,去认知,去反思,去赎罪。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,他在疯狂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与子息。为了赎罪他完成了十二项欧律斯透斯的任务,杀死九头怪蛇。 《沉默的马》中提到“四十秒的罪恶,四十年的救赎。” 在日常生活中,存在着”扶不扶老人”的争议,我时常这样问自己:如果是我,我该如何选择?其实,如果是我,必然会去扶,也许我的内心会有挣扎,会有“如果去扶,老人讹上了怎么办?”的想法,虽然如此,但是我依旧会坚持,会毫不犹豫,这就是善与恶的较量。马年春晚《扶不扶》小品结尾一句:“这人倒了咱不扶,这人心不就倒了吗?人心要是倒了,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。” 莎士比亚说:“善恶的区别,在于行为本身,不在于地位的有无。”其实,善与恶,永远并存在人们的心中,但是我们有选择向善的权利。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没有一个人生下来便是恶的,懦弱或许是我们的天性,没能保护我们应该保护的人,确实是一种罪恶。但由恶向善,追寻美好,追寻内心的风筝是我们应该做的。在每个人的生命中,都会犯大大小小的错误,结果已然在那里,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改正,如何去“赎罪” “为你,千千万万遍。”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