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与情——沈成杰

我并不是个热爱文学的人,顶多算是一个会说的人,不过文学为什么从古至今,流传千年,永不停息,我想文学是有它独特的魅力。

长辈和我说,我的第一句话是“吃”,也许反映我是个吃货。从小,父母就希望我可以学好语文。因为从祖上到现在,语文好的,能说会写的,数百年来的廖廖无几。于是,父母便大量的买书给我看,希望我可以文理通吃。可是我的大脑还是毫不犹豫地偏向理科,文科的确挺差。后来,我慢慢的发现,文学与“情”是相通的。从古至今,有几个文人墨客没有真性情,他们大多热爱自然,所以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代又一代巨星。再后,因为我写情诗的原因,有些人想看我的作文。有一个语文特别好的同学托人带话给我说:“让我把感情与文学结合起来,把真情融入到生活中去。” 这样,我就不能理解老师讲的文情结合了。

之后,我学到了一篇文章,《青城山下忆大千》,或许是生活年代不同,我起初并不欣赏张大千这个人。后来我发现我不理解他,是因为没有他那种超然物外的精神,以及那种勤奋,坚持不懈的品质。了解他之后,我才知道,张大千与历代文人的性格极为相似。他虽然生活在现代,但灵魂应该早已回到秦汉纷争,开元盛世的日子中去了吧。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《胖石匠》中的石匠从头到尾只是个匠,成不了师,正因为他没有那种豁达的心境。就像我自己,如果我自己的一些小毛病而纠结别人的感受,可别人也许根本不在乎。可见,区区一个 “匠”和“师”虽然意思相像,但是内涵有大不同。兴许文学之美就体现在这个地方,也是其魅力所在,更是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体现。

还是说张大千,他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他的两个印章“一生江海客”“别时容易”,更体现出他那种“不见巴人作巴语”爱国思乡之情。可他骨子里还是那种崇尚自然的性格,不免让人想到另外一个文学大师——苏轼。

对于苏轼这个人大家都很了解,他可谓是一个万事通,也是真正意义上文理兼备。人们大多只知道他的诗,却不知道他的水利工程。在贬之后,他依然游山玩水,开开心心。我们未尝不可说他是一个乐天派。苏轼的一生,我觉得根本是他本性的流露,他所追随与崇尚的,从来只是人物的精神,他认为生命毕竟是不朽的,美好的,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。这也是我所达不到的高度。

多种事实告诉我,那学好文学必须与情融入一体。同时,也能更好地感悟人生。

学习语文也要用这种方式。

回到自己身上,文学与情,十几年来,我只接受了文学,并没有感受到文学的内涵。而我没能学好语文,也许正是因为没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。

以最近一次公开课来说,上台展示的同学们个个都把这篇文章读了数十遍,为了编写答案也用了许多心血和精力,而坐在下面的我们也是准备地比较充分的,而且了解了许多课外的知识,还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张大千的身上。我也相信,如果我可以把每堂课都准备地这样充分,课内阅读一定会更加扎实,更用不着在考前一页一页的背过去了。

其次是我的作文。其实我的作文比以前好了很多,也许正像那个同学说的 “把真情融入生活一样”,我的感情也比以前丰富了许多,也成熟了许多。或许这就是我作文提高比的原因吧!但是我的考场作文依然得不到高分,这是因为我的语言不够优美生动,这就要读书。

从上学期开始,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就推荐我去读散文,可我那时只是一笑而过,并没有放心上。直到梅老师的到来,也许正与我那时特别渴望读书的的心情相符,于是我才真正的开始看书,阅读。或许正是阅读,同学们也都是我的文章有长进。

另外,在阅读这一方面,梅老师的感触肯定比我深。在QQ空间里面,也会时不时地看见她买的新书。于是受她的影响,我开始读书,可梅老师比我多了一种肯钻研的精神。《青城山下忆大千》是她曾经读过的文章,而她几乎对张大千这个人了如指掌,而我竟然连张大千是谁都不知道。

总而言之,还是一个情字,有了情,才会对书中的人物有感情的,才是真正的阅读。前几天老师谈到一本书叫《雪国》,虽然她并不推荐,但出于好奇心的我也挺希望看一看的。听老师说书中讲的是一段畸恋跟是要有感情,而作者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,可见文学与情的结合,才会成为一代名家。

文学从古至今,代代相传,久不停息,也许就是因为文学与 “情”互相碰撞所产生的魅力吸引了读者,才会让人们对文学的世界充满向往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