侠——观《水浒传》有感

“侠”可拆为“夹人”,意思是靠着自身的力量帮助,提携他人。《水浒传》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招安前便是这样的人,路见不平拔刀相助,最后或是主动或是被动的上了梁山。比如说鲁智深,三拳打死镇关西,出家当和尚大闹五台山,又拼杀瓦罐寺内为非作歹的道士;比如说武松,醉打蒋门神,大闹飞云浦,血溅鸳鸯楼……

许许多多类似的英雄好汉最终都来到了梁山,形成了“八方共域,异姓一家”的盛况。面对封建统治者的军队,毫无畏惧之意,冷静面对,斗智斗勇,最后成功击退敌军,是梁山泊成为一个美好的“乌托邦”。

纵观梁山泊的历史,可谓成也侠义,败也侠义。水浒传英雄的侠义是建立在“替天行道”的基础上,他们反奸臣,而不反皇帝。远征祝家庄,曾头市,与官府对抗,诛灭欺压良善的封建地主。失败也是由于侠义,因为他们只反奸臣,不反皇帝,最后收了招安,成为统治者的工具。虽然《水浒传》有一百多回,但众英雄的骨气与精神在招安之后就已经衰亡了。

中华民族的侠义精神在华夏伊始就存在,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峰。侠客们不屈于官府的压迫,仗剑走天涯,打抱不平,最后为知己者而死,算得上是轰轰烈烈。遗憾的是,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,似乎也散去了侠义精神,从此再没有“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”的狂放,“一身转战三千里,一剑曾当百万师”的豪迈,“铁马照山河,寒衣伴楚歌”的唯美,只剩下“忠心报答赵官家”的愚忠。

水泊梁山最后的侠客死在了陈桥驿,也死在了整个时代的悲哀里。

王梦达

2015.6.21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