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《家乡菜》写作的意象运用—梅克寒

意象,书上说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。我觉得为了写好散文中的“情”, 就需要一些外在的“抓手”引出,这些抓手便是意象。

最近写的文章中,《家乡菜》的意象运用最为典型。这样一篇文章,如果只是描写、说明就不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,更多的应该是“家乡菜”背后体现出来的情感:家人亲情、自然美景、怀念[……]

继续阅读

论《落叶是疲倦的蝴蝶》中的意象运用

意象的运用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。在这篇散文中,意象运用十分典型。我们知道,不是什么东西都是可以作为意象的,意象的选取一定要为主旨服务,一定要有文化底蕴,一定要能使文章增色。

在本文中,意象选取的是“落叶”和“蝴蝶”,为什么要选这两样。首先是落叶,请大家着眼于这幅图,它便创设了一种唯美的意[……]

继续阅读

谈《白杨礼赞》中的意象

初二初读,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在文中画画修辞便过去了。初三再读,便从这意象的角度去揣摩。
本文意象显而易见,便是那“不平凡的白杨树”,也就是它使文章增彩添色。它在文中扮演许多重要的角色。
1、本文的线索:全文的线索便是那“不平凡的白杨树”,开头与文末的赞美相互互应,使其结构完美,文章浑然成为一体[……]

继续阅读

心旅

临近中考,一堂展示课完美地为我们的文学之梦画上了句号,也为即将来临的中考吹响了冲锋号角。
回想昔日的我们,当别的班应对课内阅读而费尽心机之际,我们在对生活发掘,在脑海中寻找素材,在纸上书写工整。一天两天,一周两周,一月两月,不知不觉,家中的书桌旁,已有厚厚一沓情思;心灵的最深处,已堆满了生命的快乐[……]

继续阅读

谈散文意象的鉴赏与运用

意象的运用,由来已久。古典诗词中如《诗经》中的“桃之夭夭”。在这里,主要谈论现代散文中的意象。

意象,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充当“托物言志”中的物,在散文意象情感的抒发中担任立足点。选择一个好的意象,情感就会变得可感可触。

如朱自清的名篇《背影》中,意象便是不仅是全文的线索,也是作者抒情的载体[……]

继续阅读

关于“意象”的探究与思考

“意象”,一个看似高大上的,出现在作文专业术语中的词语。但事实上,意象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遥远,它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并加以熟练运用的。
那么我就通过《一把寂寞的锄头》这篇文章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意象。在《一把寂寞的锄头》这篇文章中,锄头这一物体显然是文章的意象,文章用锄头来表现,寄托作者的情感,所以意象[……]

继续阅读

课里课外 钱泽龙


“台上三分钟,台下三年功。”一节意象的运用与鉴赏课,考验了我们三年写作的收货。短短的三分钟,展示的不仅是方法,也是个人的气魄与胆魁。
课外,初闻我们将迎来又一次重大的考验,心中很不是滋味,就像天上掉金子又不敢接一样。经过一个元旦的揣摩,结果却令人担忧,正真有用的范文寥寥无几,眼看失望在即。可九[……]

继续阅读

读《落叶是疲倦的蝴蝶》中的意象美 周留金

这篇文章运用意象的地方有很多,如第五段中“每个离开村庄的人,都带走了一片绿叶,却留下一条根。”这些绿叶,实际上是指身在异乡的游子,而根则是指游子的心,从中体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怀念,文中说,带走了一片绿叶,而不是一片叶子,这里是因为绿代表着生命的勃发,这里指人生的壮年,与下文落叶相对,体现落叶归根的思想[……]

继续阅读

《家乡菜》解析—李卓尔

冬日里早起一碗胡辣汤,的确是很相宜的。油亮的红汤、浓烈的辛香、肥爽的牛羊,实在是尘灰蔽日、满目萧然中的一簇烈焰,不用喝都感到寒意被驱散了。一碗下肚,那火从喉头一路流进肚里,立即叫人鼻尖冒汗、全身通泰了。有时把牛杂换成大块牛羊肉,似乎使人有一种大碗喝酒、大口吃肉的豪情,面对新一天的挑战燃起昂扬斗志。[……]

继续阅读

三年梦一场-张佳芸

教室里漫着浓郁的书香,简洁的幻灯片上展示着同学的精彩习作,老道的文笔叫人叹为观止,每一个人都沉浸在优美的语言王国中。没有乏味的讲解,只有激烈的讨论;没有单调的气氛,只有火热的激情;没有遥远的师生,只有永远的朋友。
两年多里,我们携手共进,撑起一片属于九班特有的蓝天。我们躺在蓝天下的绿茵地上,笑着,[……]

继续阅读

散文意象的鉴赏与运用—王钰湫

散文浅读只可读出语言之美,若细细咀嚼,可发现其中的意象之美、之巧妙。
《落叶是疲倦的蝴蝶》,多读几遍这篇散文,可读出作者不仅仅表面在写落叶,只是借此作为意象,实际上是在写对故乡、对母亲的怀念。
开头描写落叶,点明季节,渲染了哀愁的气氛,暗暗点出作者的伤感,为下文作好感情基调。从无形到有形,从无声[……]

继续阅读

读《背影》中的意象美–何辰洋

好文章往往带有不同寻常之处,而意象则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。有些文章借意象抒情,凝炼出一条情感线索。有些则以此为引,展开进一步的叙述。
《背影》这篇文章便是借意象来抒情的典范,朱自清把他对父亲所有的怀念与感激都寄托到了背影这个意向中,用三个不同的父亲的背影来构成文章。。
从字面上来解读背影,也可读[……]

继续阅读